English

知识经济:前所未有的经济

199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孙慕天 刘玲玲 我有话说

当前在对知识经济所做的阐释中,一些论者一再把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经济信息化、高科技产业化等概念混为一谈。因此,在知识经济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之时,澄清概念的混乱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明确指出,知识经济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五个转变。

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

从古典经济学诞生起,财富的源泉就一直被视为有形的生产的要素: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是货币,重农主义者认为是土地,自亚当·斯密以后,则把劳动和资本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都是以开发稀缺资源为主旨的。

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现在,许多国外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而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从狭义的信息资产向广义的知识资产转变

任何客观知识都是“显知识”,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手段或载体,可以存贮、交换、传递和处理,因此也都是信息。信息当然也是资产,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可以称之为信息经济。它既指信息部门的经济,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也指信息时代的经济,即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形态。

但是,知识经济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却是广义的知识,它不仅指“显知识”,还指“隐知识”,而后者可能更值得重视。所谓隐知识,也称作隐含经验类知识,或译作意会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于人的信息并不能造成生产力,信息必须内化为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学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过程是信息与人的识知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斯科特·库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所以,知识经济不仅着眼于信息,更着眼于信息的分享,着眼于把显知识转化为生产者的隐知识。难怪OECD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说:“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

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

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厂商的基本生产要素。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亦即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厂商在事实知识、原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之外,更加重视检索性知识。掌握了此类知识,企业才能对“变化率的加速变化”迅速应变。因此今天人们常说“知识在于检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地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知识作为商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就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同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所以,对企业员工来说,是否具备不断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现存的知识,要重要得多。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十年,东南亚国家尽管仍然可以把大量劳动力资源用作工业的补充力量,但关键“要看这些国家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就是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人。

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曾经是一些国家和企业实现赶超的基本途径。因此,提高引进和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曾经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而且许多实例证明,这是成功的发展战略。80年代初,日本年均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其中输出技术与引进技术之比为26:100,而美国输出技术与引进技术之比则为948:100。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单纯引进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因为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企业普遍奉行成本—质量战略,又由于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业经营的中心任务。

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技术创新更多地是着眼于把新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这一应用层面。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牵动。应当指出,在这一层面上的创新虽然是自觉的,但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即在观念、理论这一最后源头上,创新却常常是不自觉的。当着观念上的创新自发地出现时,社会和企业再随机选用某些创意进行技术—产业开发。因此,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新,即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创新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量性创新”或渐进式创新,就暴露出严重的弱点。相反,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经验告诉人们,试图把新事物纳入传统的框架中去,几乎是所有新事物在认识论上的必然命运,当前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也是如此。理解新事物关键在于对原有前提的超越,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认识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或信息经济的同一性,而恰恰在于认识知识经济是前所未有的经济。(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